我的孩子已经八个月大了。有一天,我和他在床上玩耍,发现他对婴儿用的抽纸特别感兴趣,喜欢不停地把纸抽出来。看到这样的场景,我下意识地将抽纸从他的身边拿开。过了一会,我突然意识到,我刚才的那“不经意”的行为犯了一个错误。我赶紧将抽纸重新拿回他的跟前,看着他乐此不疲的一张张把纸抽出来玩。
事后,我重新思考了几个问题。
我为什么会下意识地将抽纸从他的身边拿开。是因为我觉得玩抽纸对他的成长没有好处吗?是因为担心他养成“破坏”的习惯吗?不是的。他把原本整洁的床弄的乱七八糟,我事后就需要为他的行为买单 – 把床重新收拾好。同时,原本可以被合理利用的东西被“浪费”了,这也足以让我心烦意乱。此时,我思考的问题角度始终放在我自身。
他能从抽纸的游戏中收获到什么。我重新将思考的角度放在孩子身上。在他的世界里,抽纸是一个有趣的事,纸可以不停地从一个小盒子里抽出来,就像变魔术一样。在这个过程中,他可以体会抽纸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,同时还能体会到探索新鲜事物所带来原始的快乐。对于孩子而言,这个游戏既有趣而有收获。
为什么我和孩子之间的意识产生了如此之大的落差呢?归根结底,是我们潜意识里总是优先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处理问题,这是来自人天性中的自私。
我发现,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。孩子在自己的小天地里爬行,我会时不时担心他会不小心把脑袋磕到坚硬的护栏,我的担心来源于,他弄疼了自己后我需要花时间抚慰他,多于心疼他所要忍受的痛苦(有时孩子在冒险过程中的磕碰对他的成长其实有利)。我们会对孩子令行禁止或者过度呵护,是因为我们害怕承担孩子在冒险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不好的后果,而忽略了冒险给孩子带来的成长。我们常常冠以爱的借口,来掩饰我们潜意识里的自私。
最近,我和一位在世界一流名校就读的女孩有过短暂的交流。在同龄人当中,算是相当优秀出众的。让我影响深刻的是她的这样一段经历。她有段时间喜欢上心理学,希望将来能就读心理学专业。周围的亲戚都认为心理学前途堪忧,劝她放弃。而她的父亲知道后,通过朋友介绍她去一家与心理学相关的机构实习,待她体验了之后,再决定是否坚持自己的选择。
孩子的选择做父母的若是有能力预见,多半会苦口婆心的劝说。因为劝说的成本很低,我们总是希望借助自己的权威,只需要费点口舌就达到我们自己的目的。克服自己天性的自私,从孩子的角度出发,努力去做一件能够帮助孩子理解这个世界的事情实属不易,这样的父亲我觉得是伟大的。
最后,都说父母是孩子的起点,如果我们能在不断翻越自己的思维壁垒的过程中成长,那么孩子们就能站在我们的肩膀上,看到更广阔的世界。
文章来自Joshua Nie